close

11月嘉修老師心衛文章圖.jpg

【十一月心衛文章分享-別讓父母的期盼變成孩子的重擔】
作者:李嘉修/臨床心理師
轉自:新頭殼newtalk | 2018.08.16 |

毅強垂喪著頭,說沒幾句話,眼淚便克制不住掉了下來。
他哽咽地說:「不管多痛苦我也要咬牙唸畢業,然後賺錢把該還給他們的都還完,然後就可以結束生命了……。」
我不知道為人父母若是聽見孩子如此的心聲,心中會有何等感受?那種期待孩子只要把書唸好,將來過上好一點生活的期待,怎麼會變得如此沉重?
然而對孩子來說,人生無法被信任與肯定,無法交由自己作主,反倒成了只為向父母交待的艱鉅任務,更是難以承受的重擔。
孩子呱呱墜地之初,為人父母的心願,無非盼著孩子平安快樂長大,當寶貝展露第一個笑容時,喜悅之情更是溢於言表。
曾幾何時,多少父母因為自身內在的焦慮與恐懼,甚或過往未能達成的期望,而與那只要孩子快樂就好的初衷漸行漸遠呢?
究竟父母的快樂,是來自孩子的成就,抑或父母的成就,是來自孩子的快樂,值得每位家長細細思量。
毅強說父母口口聲聲為了他好,卻不能體會他在學校遭受的痛苦,他說他就像掉進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洞裡動彈不得。
心理諮商的工作中,我經常遇見掉進洞裡的孩子。
當一個人掉進洞裡,你需要做的是理解他為何無法爬上來?伸入洞裡了解他的處境,或許他的體力不濟,可能他壓根看不見出處在哪,甚或他認為待在洞裡的感覺也很好;而並不僅是站在洞口,不停著急且氣急敗壞地質問:「爬上來的感覺這麼好,你為什麼就不肯往上爬?」
我養了一隻貓名叫萊拉(Laila),諧音同來啦,可是想叫她來卻經常叫不來。
起初我既失落且失望,不過我慢慢覺察,要她來我這,是我內在的情感需求,並不是她的。我意識到她並非我的所有物,而是擁有細膩敏感且優雅自主等豐富特質的獨立個體,而我也漸漸愛上她那如其所是的樣貌。
親子關係何嘗不是如此?當父母要求孩子如何時,究竟是來自自我的需求,還是孩子的呢?
倘若缺乏這層覺知,便可能以愛之名,把都是為了你好的大帽子扣在孩子身上,甚至不自覺用罪咎感綁架孩子尚未分化完成的內在自由,使得孩子的心離你越來越遙遠。
毅強為了父母唸了令人稱羨卻興趣缺缺的科系,人際關係也因為自覺不如人而與同儕格格不入。藉由心理諮商,毅強理解父母內心深處的擔憂,他們因為自身過往的挫折經驗,所以才不願他將來在社會階級上輸人一等而吃虧。
這使他鼓起莫大勇氣向父母表達他的心聲,讓父母瞭解他內心積壓許久的困苦。父母也因為更理解毅強,最終能夠鼓勵他走出屬於自己人生的道路。
理解是一種意願,更是通往關係最近的橋樑。後來毅強告訴我他對父母的感激之情,再不是借錢還錢那麼俗不可耐的事情可以衡量了。
理解不代表認同,而是可以換位思考,深入瞭解與接受一個人獨特的樣貌。唯有理解,才不致讓關係變調成壓力與束縛,也才能讓親與子之間的心更加靠近。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杜華心苑 的頭像
    杜華心苑

    杜華心苑

    杜華心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