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你的「心」戴上口罩了嗎-馨嫺老師.jpg

【你的「心」戴上口罩了嗎? 】
作者:黃馨嫺/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 諮商心理師

因武漢肺炎的影響,每天看著衛福部公告的確診案例,不禁開始回憶自己是否曾到過那個區域,耳語之間偶爾聽及誰誰誰前陣子從大陸出差回來的傳言,下班路過的藥局也都在固定時間排滿人潮…。面對這波疫情的來勢洶洶,反映了大家除了擔憂買不到口罩外,似乎今天在餐廳用餐,不小心打個噴嚏,都會惹來陌生人充滿嫌棄感的表情…,一旦你的腦袋接收了他人的訊息,牽動到內心去,是否聽到玻璃碎了一地的聲音呢?

其實我們都害怕自己成為被討厭的對象。

這讓我想起2014年出版《被討厭的勇氣》書裡曾提及:「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其實就連隱士,也很在意他人的眼光。」,此句更說明我們無可避免的經歷這樣的感受,畢竟生存在群體社會中,多少還是會檢視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他人期待。但有時候不禁懷疑自己過度在意他人眼光,害怕在會議中提出的想法不夠實際而主動放棄、擔心被認為不合群而勉強答應別人的邀約、一定要化妝打扮才能出門…。這些想法和行為是否曾經在你的生活中上演過,但卻不知道如何解開這樣的困擾,也許你可以試著檢視是否被以下狀態給綁架了:

(1)為了符合社會期待的角色
我們在還沒出生前,也許父母就幫我們決定好衣服的顏色,例如:女生粉紅色、男生藍色,探索階段的玩具,例如:女生是洋娃娃、男生是車子,除了性別的限制,成長過程夾帶著外在環境的潛規則,例如:唸高學歷才會受人尊重、要和長輩打招呼才是有禮貌、要笑口常開才會讓人喜歡。有沒有覺得有些規則不是打從心底喜歡的,但礙於當時候的你需要得到長輩的肯定或不想和別人不一樣,總是習慣勉強自己去達成這些期待,甚至沒做好還有被責罵或被嫌棄的風險,儘管委屈,仍是想努力成為大人心中的好孩子。
就算長大了,不再有人要求你,在你心中總有一把最嚴厲的尺,度量著你的好與壞。這也是許多人在發現自己做了與社會期待不符的事情時,總是非常的愧疚和焦慮,害怕被指責、不被喜歡。之前無意間看過一則報導,一位中年男子覺得在公眾場合打噴嚏很沒有禮貌而憋住口鼻,強力的壓力導致耳膜破裂,聽力受損。為了更符合社會期待的樣子,這真的是一個很大的代價。

(2)過去的創傷經驗未處理
在校園霸凌尚未被正式以前,每個人生命故事裡總有一位曾被霸凌過的朋友或是被霸凌的自己,儘管歲月和韌性讓大家度過了那些艱難時刻,不過總有些陰影留在心中揮之不去。
曾經遇過一位大學生,在班上總是安靜,不過會默默的在下課時幫忙關電燈,跟著我離開教室。私下的他不多話,偶爾關心幾句,學生總是會笑笑的帶過,或是「嗯嗯嗯」的句點式回應。記得有一次在批改作業,是關於欣賞電影後心得,也意外發現這位學生對電影的描述和細膩程度明顯優於同年齡層的學生,的確也看的出來他對電影的喜好和熱情,與他平時靜靜的表現相當反差。爾後在一次的下課,當面肯定他的表現,也鼓勵他可以多跟同學切磋交流,當時心想著或許這樣的方式可以打開他生活中和別人互動的話題。直到有一次接近期末的下課時間,如同以往的跟著我一同離開教室,在長長的走廊上,學生支支吾吾的跟我說:
「老師,很謝謝你總是鼓勵我,你的課程可以讓我學習到不同的事情,每次的評語也讓我看見…我好的地方,但其實我不是想不到話題,而是不太敢跟同學講話…。」
「哦?有發生什麼事情嗎?」我說。
「沒有..那是因為我講話會有點結巴…小時候就很常被同學笑我是口吃,被叫了好久的綽號,儘管高中以後就沒有了,但每次講話都要很小心,就很怕再回到那個時候」他不安的述說著。
我停下腳步,轉頭堅定地看著他說:「想必你要鼓起勇氣跟我說這段話也是不容易的吧,謝謝你願意告訴我這些,擁有那些記憶肯定是難受的,難怪你總是靜靜的待著,擔心過去的事情再次發生。也許這些過往讓在當時的你感到自卑,但現在,它也許不是你的全部。」
這位學生似乎非懂的跟我感謝後道別,心裡有種感覺是,這一次他再也不是勉強的笑了,好像當他決定告訴我的那一刻起,已經準備好面對這樣的過去,而他也知道過去的創傷經驗不斷的影響他現在的生活,讓他在表達之前更小心翼翼,也擔心再次的情境出現而不知如何應對。也許長大的好處就是,我們開始有力氣去面對害怕的窘境以及小時候無力應戰的畫面,把你綁住的也許是那個曾經的自己。

(3)自我價值感低落
在我曾經陪伴的個案當中,有些人不太需要別人的肯定也能適當的讚美自己,有些人是覺得自己資質不好所以要努力打拼換來別人的認同,甚至有些人是覺得自己很差勁,所以沒什麼好努力的,也因為自己不好所換來的負面評價都是理所當然的,生活多半時刻覺得無力面對。
自我價值感在過去生命中與他人互動中慢慢對自己的認定,可以貢獻社會與他人的程度。多半時刻我們不希望外在回饋影響我們的具備的價值,不要因為單一表現成敗來定義自己好或壞,因此也渴望別人可以無條件的愛我們,但現實成長過程中有些人無可避免在有條件的環境成長。所以當你的自我價值感低落時,在面對他人評價時,除了造成你內在情緒的波動外,你也會不由自主的認可這樣的評價,覺得自己造成別人麻煩。好比一開始舉的例子,當你覺得打噴嚏會造成別人的困擾或疑慮的時候,此時又接受到嫌棄的表情時,你就更加認定是自己造成他人困擾的主因,而會自動的撇除了其他可能性,像是陌生人也許是位抵抗力差的病人,需要更小心的照顧好自己,而皺了眉表示後悔自己應該戴口罩出門;又或是店員擔憂的是冷氣是否開太強,需要仔細關注客人們的動靜。這些可能性也是有的,只是當你陷入低自我價值感中,就很難有其他的假設和澄清。

綜合上述,你有被哪些狀態給綁架過嗎?對自己有多一些理解嗎?
不過,心理狀態不見得是單一面向,它可能是複雜的組成。

但重要的是,儘管我們很難避免腦袋自動化的聯想,只要有機會看清自己受了什麼影響,就越能給自己適當的保護和預防。就像是口罩是過濾功能,可以減緩你受病毒攻擊的威脅。同樣的,面對他人的質疑,你可以擁有外在的保護牆,而內心則需慢慢的強化,好讓自己有一天不需要這些防護依舊可以抵擋輿論的眼光。

台灣第一位感染武漢肺炎的台商,平安出院後寫信道謝,其中一句提及:「沒有任何一個人想要生病」,整篇文章道盡了面對身為病人的無奈與無助,理解社會大眾面對此疫情的不安,承接了這樣的質疑和攻擊。儘管充滿了委屈,也能穩穩的傳達自己的立場,可以看見自己的力量及家人朋友的支持,並感謝防疫人員的照顧和付出。一部分感受到他在生病期間的沮喪,另一部分也慶幸他的內心沒有被擊碎,反而可以明辨哪些狀態引動了他情緒,並能好好的面對和處理,不至於讓社會輿論打倒了他的後半人生。
*本文已獲作者本人同意分享

arrow
arrow

    杜華心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