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創傷知情.jpg

撰文者:李嘉修 臨床心理師/ 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
-
創傷知情(Trauma-Informed)的重點,
是能反覆覺察與體認自己的不安、疑慮、與恐懼感,
是過往創傷的印記與感受被觸動所致,
而非當下所經驗的人、事、物產生實際的威脅。
在原生家庭中經歷的心理創傷,對成長歷程有深遠的影響,可能導致低自尊、缺乏自信、容易自我懷疑、常感憂慮、難以相信他人,也容易產生孤獨感與缺乏歸屬感等後遺症。
原生家庭是一個人與人接觸和相處最原初的地方,倘若在這當中缺乏關愛與溫暖,不受重視也缺乏自主性,反之,常是被忽略、責罵與挨打,便可能危及內在的自我價值感,使其認為自己是不好的,並相信這世界是充斥著危險的。
簡而言之,在原生家庭裡經歷心理創傷的人往往不相信自己,也難以信任他人。
Mia在成長歷程中,飽受許多可能連自己都沒意識到的心理創傷。雖然她未曾遭受嚴重虐打,不過小時候經常目睹酒後的父親,大聲咆哮喝斥母親、砸毀或摔爛東西,甚至與母親大打出手,這成了她兒時最避之唯恐不及的夢魘。
而印象中的媽媽,或許因為沉浸在自己悲傷的情緒裡,不僅常無力照顧Mia的心理需求,有時候甚至對Mia異常嚴格。她記得小學有次考試不小心沒考好,媽媽在半夜裡突然挖起熟睡的她,要求她跪在家門口反省,當時她雖然感到委屈,卻也認為是自己活該。
國中時有次她開心地買了件漂亮衣服,想在同學聚會時穿,沒想到媽媽突然發怒,責罵她亂花錢、就只知道玩,還拿起剪刀硬生生地把新衣服給剪破,當時她心裡感到很受傷也很憤怒。
Mia經常處於不知要責怪自己,抑或責怪爸媽的矛盾情緒之中,因為她知道爸媽相當辛苦,而且出發點是為她好,已盡他們所能供她吃飽穿暖及教育學習。最後她無法不這樣總結內心的糾結:「一定是我心裡有毛病吧!」
責怪父母的感覺很可怕,畢竟爸媽含辛茹苦地撫養我們長大,這種生養大於天的孝道觀念,經常讓人不由自主地把成長歷程所受的傷,全歸咎到自己身上,認定是自己不好,甚至相信必定是自己有問題。
然而重點不是咎責,也不是探究誰的錯,而是理解與認清自己內心所受的傷是真實的,更重要的是理解這絕對不是你的錯!
Mia說她諸多的心理困擾之一,就是無法好好地跟人相處,總覺得與人相處好難也好累。她意識到在跟人互動時,總是無法不在意他人的反應,經常要思前想後,深怕犯錯或是惹得對方不高興,而最終結果卻總是令自己更加懊悔。
有一回許久不見的朋友問Mia:「妳最近好嗎?」她心裡字斟句酌地想著:「如果我說很好,對方會不會以為我在炫耀些什麼?」、「如果我說不好的話,是否會讓對方擔心且造成對方困擾呢?」、「但若是我回答普通的話,似乎又太過敷衍了……」。
思來想去,最後Mia說了連自己都感覺困窘的話:「應該有六成好吧?可是好像也有四成的煩惱。」這種無所適從,彷彿動輒得咎並感到心累的互動經驗,可能都是源自童年心理創傷所產生的後遺症。
Mia總是無法忽視腦海中不時浮現的雜音:「別人會不會發現我是一個無趣的人?」、「我剛剛這樣講是不是很不得體?」、「主管說做事情不能三分鐘熱度是在說我吧?」、「朋友叫我不要一直說謝謝跟對不起,我真的是一個濫好人嗎?」、「我好像怎麼做都不對,是不是我能力太差?」、「心理師你是不是也覺得我很可笑?」
-
創傷知情 療傷的第一步
-
一個孩子在容易受到驚嚇的環境中成長,為了明哲保身,逐漸練就敏感於周遭環境變化的能力,尤其非常善於察言觀色,除了得戒慎恐懼地留意別惹家人不高興,還得盡其所能設法使家人感到安心與放心。雖然絕大多數時刻,家人的情緒反應,根本不是小小的Mia所能控制的。
許多家庭創傷的倖存者,在避兇都惟恐不及,更遑論趨吉的成長歷程中,自我的發展受到相當大的抑制,鮮少有在他人面前自在做自己的體驗。所以長大成人之後,往往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喜歡什麼,甚至壓根沒想過,也不敢想。
這些都是需要被看見的傷。我語重心長地跟Mia說:「我一點都不覺得妳可笑,可是妳的心在長大的過程中受傷了,如果妳願意的話,讓我陪妳一起走一段療傷的旅程吧!」
辨識出感受不好或情緒不佳,是從小到大烙印與殘留於身心記憶中的傷所致,是舊疾而非新傷,不是當下的處境不好,也不是自己不好,更非自己有什麼問題,是相當重要的。
創傷知情(Trauma-Informed)的重點,便是能反覆覺察與體認自己的不安、疑慮、與恐懼感,有很大一部分,是過往創傷的印記與感受被觸動所致,而非當下所經驗的人、事、物產生實際的威脅。可以辨識過去傷痛所帶來的後遺症,從而能夠選擇不同於以往的方式來回應,是療傷最為首要的第一步。
Mia曾經問我,為何在我們諮商的過程中,經常談到「覺察」?自我覺察,是心理諮商與治療中,相當重要且鼓勵培養的能力。然而光有覺察,可能無法為自己的人生與困境帶來任何改變。我嘗試與Mia說明,自我覺察最終為的是能夠走向自我決定,換言之,自覺是為了自決。
有一則夫妻騎驢的故事頗發人深省。一對夫妻坐在一頭驢子上,路人見狀說,這頭驢子這麼瘦弱,你們夫妻倆加起來百來公斤,根本是虐待動物嘛!丈夫聽了便趕緊下來走路。此時另一路人說,哪有讓辛苦工作養家糊口的丈夫走路,妻子坐在驢子上享福的道理,好吧,只好讓丈夫坐上驢子。想當然爾,路人還是有話可說,唉唷!真是不懂憐香惜玉!最後不得已,夫妻兩人只好都下來牽著驢子走路。這時可以猜想路人反應吧,哈哈!笨死了!有驢子竟然不騎!
如果我們無法為自己的選擇定調,持續隨著他人的反應起舞,可能會被逼瘋而無所適從,最後夫妻倆只好一起合力扛起驢子走路了。有句話說得好:「當你活在別人的眼裡,就會死在別人的嘴裡。」
-
從自覺到自決
-
然而更令人困擾的,往往是來自內心的自我疑慮,以及腦海中所想像的他人的眼光與評價,才是真正惱人的根源。我們得清楚地意識到,沒有任何一種選擇與做法,可以盡善盡美,能夠討所有人歡心,必須認知到每一項選擇與決定都是種取捨。
覺察自己感受不好的來源,不斷認出這是創傷的後遺症所帶來不舒服的感受,放下自我苛責,理解不是自己有問題,而是舊疾隱隱作痛,並學習與內在的疑慮感共存,提醒自己,感受不好,不代表當下處境不好,也不代表我不好,然後持續練習堅定地為自己作主與作決定。
療傷無法速成,在往後人生的日子裡,能夠帶著覺察練習安頓與照顧自己曾經受傷的身心,更加看重自己,對自己更為寬容與慈悲,不斷去感受自己想要什麼,表達自己需要什麼,練習從自覺走向自決,慢慢地脫離過往有如驚弓之鳥而擔心受怕的狀態,然後可以越來越自在地做自己。
有一次諮商Mia對我說,她覺得自己最近好多了,她提出想要減少諮商頻率的想法。她的表達令我感到動容,我與Mia說,過去的她對於這樣的提議往往猶豫不決,因心中種種的顧慮而難以說出口,即使表達了,也會頻頻倒歉。
Mia笑著坦承說,其實她也鼓起很大的勇氣才說出口,並分享她留意到自己在生活中心境的轉變。比方說,當家人向她提出要求時,她可以更篤定地說出自己的感覺。和同事聚餐時也能夠更堅定地表達自己想要吃什麼。當朋友說她是焦慮依附型的人時,她也不再立即對號入座而警鈴大作,可以存而不論地先聽聽對方的想法。
她說很開心自己可以有如此的轉變,不再同過去一樣感到飄忽不定,彷彿在空中漂浮,只要別人隨意一句話,甚至自己的一個念頭,便開始動搖,對自己充滿疑慮。她形容這像是「落地」的感覺,雖說有時仍不免覺察心裡的不安和疑慮,但能鴨子划水般,更有意識地確認自己的方向與做法,更加自在地做自己了。
「真不容易!可以做自己的感覺真好。」我感受到自己內心的感動,點點頭微笑地與Mia說:「自在,就是療癒最終要去的地方。」
-
*本文轉載於《張老師月刊》2024年2月號554期
*提醒大家,本文章不具治療效果,若你已感覺自己寸步難行,建議可以善用社區諮商輔導資源,或是預約諮商:
透過諮商更深度地了解自己,並替自己做出更合適的決定!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杜華心苑 的頭像
    杜華心苑

    杜華心苑

    杜華心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