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lentine-candy-626447_960_720.jpg

「從今以後,袂擱有煩惱、袂擱有病痛,全部都好了……」法師一邊將滾燙的湯藥端放在靈堂前、口中一面複誦經文。明仔拿著三柱香、淚流滿面,全然無法接受幾個星期前才開心幫媽媽拍的照片,竟然成了靈堂上高掛的遺照。

    明仔的父親早逝、自己從小就出外工作,很少時間回家。這一年來,隱隱約約感覺到媽媽好像悶悶的、有心事,但又不知道是為什麼。關心媽媽的時候,她都說自己吃得飽、穿得暖、完全沒煩惱,要明仔放心、好好地在外衝事業。

    言猶在耳。

    當他接到鄰居打電話來說媽媽在家自殺身亡多日時,他完全無法置信。等到在母親的床頭櫃發現治療憂鬱症的藥物,他才恍然大悟。但再多的眼淚與自責,都換不回母親的生命。

    類似的情形,在我們的生活中並不陌生,而今年都還沒過一半,卻已經有多起自殺的不幸事件接連發生。然而,從新聞畫面傳達的內容中常常可見一共同之處,那就是身邊的親朋好友受訪時,或者悲慟、或者驚訝:「他平常是個樂觀的人,根本看不出來。」、「我關心他的時候,他都說很好、沒事…」、「我以為他有什麼事的話會告訴我……」

    擦乾眼淚,明仔對我說,他其實有點生氣媽媽騙他、沒有對他坦誠。

    其實不只是有自殺企圖的人,當我們心情不好、生病了、甚至對某些事情感到無望的時候,我們可能不知道該怎麼說、該對誰說、甚至是不想說,不想去面對。因為去談、去想這些事情,真的太痛苦了。

    我們太習慣用「說話」來作為溝通的唯一管道,以致於當對方不說話、或者說出某些和我們預期不同的話時,我們很困惑、不知道對方真正的想法是什麼。即使如此,我們卻從未喪失語言之外的溝通方法,就像明仔其實一開始就感覺到「怪怪的」,因為他從母親的語言、情緒、表情,已經感覺到一些不對勁,只是說不太上來。其實我們從很多管道都能觀察出對方的狀態,像是:

說話內容:對方說話的內容是否跟以前有很大的不同?例如以前是個愛開玩笑的人,現在卻總是沈默不語。

情緒:對以前喜愛的事物突然感到興趣缺缺、不管面對什麼情境,都開始以悲觀消極的觀點來詮釋、

言、行不一:嘴巴總說自己很好,但你卻發現他長期缺乏笑容、逐漸減少與別人的互動、失去做任何事情的動力等等,都是語言之外的重要線索。

    類似這種觀察的指標有很多,以上所提的並非是觀察的唯一參考,在許多介紹情緒或憂鬱的文章都會提到。在這裡,我想再談談另一件總是令人不知所措的部分。

    前陣子,國內某大學發生學生跳樓自殺的事件。我表妹的室友正好目睹墜樓那一幕,之後就悶悶的,而且也從未主動提起事情發生後的情緒和感覺。我的表妹很想主動關心她的狀況,但卻害怕會不會一問之後,反而害她更難受。

    這狀況和上述的明仔很像吧?常常我們已經敏感到對方不太對勁,卻又不敢問,深怕問了就會揭發對方的隱私或痛處,反而讓他更難受。面對受傷的人,有時候雖然傷口並不明顯,但我們從他的表情和行為中已經發現他不太舒服了,這時候主動給予關心絕對比視而不見或若無其事要來得好。

    若你發現周遭的親友有上述的狀況時,不妨試試:

直接關心:可能是問候、陪伴、或認真聽他說話。很多人擔心「如果問了他是不是憂鬱、是不是想自殺等關鍵字眼,會不會反而讓事情成真?」我們都有被關心的需求,而且被關心可以讓我們感受到別人對我們的在意、不會覺得是孤單的。因此,如果你想關心,那就去關心他吧!

如果你需要…可以找…:在表達關心的同時也提醒他或和他討論出有哪些人、哪些機構,在他無助、想傷害自己時,可以找得到並且幫得上忙的。例如你、他的某個親戚朋友、或者哪家醫院,並且寫出聯絡方式。確保他在需要的時候找得到人幫忙。

    不問、不提、甚至當作「沒事發生」,並不會讓事情就此結束,甚至有可能讓事態變得更嚴重而錯失挽救的機會。因此,一旦你已經從對方的語言、情緒、或異常行為感受到不對勁,即使對方不願證實、或者迴避此話題,你還是可以使用你的方式主動關心他、並且提醒身旁的重要他人多多關注他的狀態。或許你的細心,正是他關鍵時刻最即時的救星呢!

arrow
arrow

    杜華心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