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葉致芬 諮商心理師/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

根據內政部2021年的統計,台灣離婚對數為4.8萬,位居亞洲第二。高離婚率除顯示現代社會對於婚姻和情感的觀念開始轉變,不再執守「一生一世、至死不離」的信念,能夠接受「離婚」做為面對不滿意婚姻關係時的選項之一,也反映出離婚已逐漸成為一種現代家庭關係發展和轉換過程中的「常態」,而非「變異或災難」(葉致芬,2021)。

 

即便離婚在當今生活中已如此普及,但我們對於該如何處理離婚、如何好好離婚,卻所知甚少。諮商工作中,我常會遇到正在訴請離婚或是期待可以透過諮商去思考是否要離婚的個案或伴侶。不論處於哪一個階段,離婚抉擇都是一段相當不容易的歷程。
「我真的想離婚嗎?我是否真的思考清楚了?」除了透過心理諮商整理對離婚的考量和感受外,有四個指標可以提供給正處在這個歷程中的妳和妳,作為梳理自我離婚意向(intention)的參考(Lebow, 2019):
1. 思考離婚的程度、對於婚姻終止的感覺有多肯定:是很常想到這件事,還是只有偶爾思緒飄過?
2. 伴隨離婚思考的情緒狀態為何?是憤怒、難過、高漲或害怕?許多正在經歷離婚的伴侶常表示他們較為情緒性的感受已經結束了。換言之,若你的情緒處於憤怒或高漲的狀態,很有可能表示你還處在思考離婚的前期,建議可再去整理隱藏在情緒背後的心理和關係意義。當把情緒梳理清楚,才有機會去整理你對離婚的想法。
3. 是否有任何行動或計畫?是只有思考,還是已經開始為一個人生活做準備(如開始找房子、找工作,或開始提醒自己以後要「一個人」生活了-心理上的適應…)、分居、找律師諮詢、思考未來孩子的照顧議題…很多人嘴上常掛著要離婚,但實際上卻沒有任何行動,這個口頭上的訴說很多時候只是一種情緒(特別是惱怒)的發洩,或是一種用來警告/威脅對方的方式。基本上,如果行動開展度愈高,離婚的意圖也愈清晰。
4. 離婚的念頭、情緒和行動等有多常發生?它們是穩定存在的嗎?這也會是一個離婚意向是短暫的抑或是固定的之重要指標。
當你腦中浮現離婚時,不妨先從上述四個指標去問問自己。離婚不可怕,可怕的是不願意去面對這個歷程中的自己。
 
參考文獻
葉致芬(2021,10月)。離婚諮商的在地研究與展望。2021台灣諮商輔導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Lebow, J.L. (2019). Treating The Difficult Divorce. 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
 
*本文已獲作者本人同意分享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杜華心苑 的頭像
    杜華心苑

    杜華心苑

    杜華心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