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葉淑儀 諮商心理師/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

我們無法略過悲傷與痛苦,選擇只感受喜悅與快樂。將情緒打包封存,擺放一邊,情緒並不會消失。而如果真的硬生生將痛苦封存,我們也會失去快樂的能力。實際上,了解以及接納情緒,與心理健康息息相關。或許我們可以學習與情緒做朋友,而不是將情緒視為負擔以及困擾。那麼我們可以如何與情緒靠近呢?

 

第一步是覺察、辨識出情緒:
能夠敏銳的覺察個人的情緒,有賴平常的練習。試著在情緒當中停留,捕捉心中的感受、想法,觀察個人的身體與行為反應,以增加辨識個人情緒的能力。可以試著將心情以及對於自己的觀察記錄下來,書寫心情日記是一個不錯的練習。
 
再來是了解情緒產生的原因:
會有情緒的產生,必然有相對應的原因或是刺激源。透過了解情緒,我們對自己的狀態與需求,會有更深刻的理解。有時候,憤怒底下深藏著委屈與悲傷;有時候,難過底下,埋藏著生氣與不平…,很多時候,情緒難以一眼看穿。當我們卸下防衛,勇敢的面對真實的情緒感受,才有辦法理解情緒傳達的重要訊息。
 
最後是調節以及處理情緒:
我們可以透過自我調節以及他人協助調節,讓情緒的狀態逐漸回復平靜。在試著覺察、了解情緒之後,我們可以透過一些照顧自己的方式,來進行情緒的調節。包括從事能讓自己樂在其中的嗜好以及放鬆紓壓的活動,像是親近大自然、運動、按摩、泡澡、聽音樂、繪畫、手作小物、逛街(如果逛街會失控花太多錢,那麼還是等情緒平穩後再說)…等等,平常先想好一些能夠安撫個人情緒的活動,在需要的時候,就能派上用場。除了自我的情緒調節以外,他人的協助調節,也是很重要的方式。如果身邊有可以信賴的親朋好友,透過敘說,可以抒發與整理情緒,又如果只想有人陪伴,不說亦無妨,聊聊其他事也沒有關係。此外,心理諮商亦是一個好用的資源喔。
 
結語:
關於悲傷、憤怒、失落與愛的表達,電影《怪物來敲門》 (a monster calls)有動人的詮釋。片末有一句對白讓我印象深刻–「緊緊的抱住後,才能真的放下。」對於心中澎湃的情緒感受,視而不見,並不會讓我們變得平靜,如果能夠好好的梳理情緒,傾聽情緒在告訴我們什麼,才能讓我們更了解自己、減少遺憾、得到啟發,抑或是從中獲得療癒!
 
*本文已獲作者同意分享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杜華心苑 的頭像
    杜華心苑

    杜華心苑

    杜華心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