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會在自己30歲這一年做了諮商,對我來說算是意外,但我非常喜歡這個意外。
 
記得當初來諮商的動機是希望能處理與父母之間不和諧的關係,不過後來諮商其實花了很大的篇幅在討論我與母親的關係。

 

第一次諮商我就跟心理師聊到從小到大我時常受到爸媽負面情緒的波及。爸媽在我很小就離婚,分開四五年後又復合,但他們的關係並沒有因為復合而改善。兩人在金錢和生活的價值觀差異很大,導致時常有紛爭,所以在我的記憶裡,家裡的氣氛就一直不好。我在小時候的立場明確,就是跟著媽媽一起討厭爸爸,討厭他時常掀起風波,影響我們的情緒,所以從小跟爸爸的關係很疏遠,我們幾乎不講話。
 
在進入大學之後,我突然變得開始比較能同理爸爸的處境,漸漸不能認同媽媽總是對家人倒情緒垃圾以及過於主觀的想法。但在家又總是被迫協調她與爸爸之間的關係,待在家時常讓我沒有放鬆的感覺。可怕的是我卻無法離開這個處境,彷彿心裡有個聲音告訴我應該要待在家幫助爸媽,他們才不會再次分開。
 
一直到開始諮商後我才發現我已經把維持父母關係當作是自己的責任,他們長期不好關係帶給我很大的壓力。長期把焦點放在父母身上,期待他們有一天變好,讓我總是忽略自己的需求與感受,因此當郁君心理師點出,我才開始意識到這件事。
 
諮商過程中,郁君心理師不斷的提醒我要回來看自己的情緒與感受,為自己創造一個防護罩,才能在保護好自己的情況下面對家人倒情緒垃圾。也許對某些人來說,與家人保持距離就好,但這件事對我來說並不容易,我的本性似乎讓我渴望與家族有很和諧的連結,所以自願扛下這個責任。
 
後來我慢慢學習不期待父母改變,以觀察的角度來看待他們,將自己從感受對方苦惱的壓力中抽離,並了解這不是自己的責任,也常常練習回來關照自己的情緒。
 
我覺得來諮商最大的幫助是,在這好像找到一個跟自己好好對話的空間,畢竟要在平時忙碌生活中要讓自己靜下來真的很難。諮商過程郁君心理師並沒有一直提供我該怎麼做的建議,反而是在我描述自己的遭遇後,帶我去看自己的感受與情緒。
 
漸漸我發現對自己的情緒有多陌生,而且會害怕自己顯露情緒也是因為怕自己像媽媽那樣失控。但那些情緒沒有不見,只是躲在自己的身體裡伺機而動,所以我也被郁君心理師提醒要適時的釋放自己的情緒與感受,否則久了容易被身旁的人忽略。大概對我來說,發脾氣是需要練習的⋯⋯
 
總之真的非常感謝郁君心理師陪我走這段旅程,這段諮商旅程對我來說就彷彿一個跑馬拉松的開始⋯⋯
 
*本文已獲作者本人同意分享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杜華心苑 的頭像
    杜華心苑

    杜華心苑

    杜華心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