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陳梅慧 諮商心理師/杜華心苑心理諮商所

 

常常聽到身旁很多人的訴苦:
「遇到事情就是只會回來哭,我就叫他不要哭了,還哭不停,真是沒用…」
或「根本就是用錯誤的方法在逃避現實,一直不去面對,怎麼會進步呢?」
或「明明這樣就很沒有效率,我就教他更快的方式、更好的方法,他就是不聽!」
或「怎麼就這麼愛面子,都聽不進忠言逆耳,不知道我是為她好,就是固執己見…」
或「一直這樣負面想法,當然會過得很辛苦啊!就是要看開一點呀!」
這一類氣急敗壞的言語中,都帶著好多的挫折與無助感,還有很多的懊惱,更裡面的感受,都是關心與愛,只是藏得好深好深,我相信就是恨鐵不成鋼的那種遺憾與著急,讓我們一次又一次地想要出口指導他人,希望他們不要一錯再錯、重蹈覆轍,希望他們可以有所調整,因為我們相信若可以用更好的方法,就可以讓現在的他們離開這樣的處境,帶來一些更好的改變。

 

我細細回顧我自己的經驗,當然,這些話我肯定說過很多次,也聽過很多次了。然而,老實說,這些話真的有發揮效果過嗎?
我必須承認,當別人跟我說「你怎麼都聽不懂…」「你就是要…」或「你不要再一直…」這一類的話時,激怒我的可能性真的比讓我真的調整的機會多很多。
為什麼呢?
我發現,當我還在挫折、苦惱中時,聽到別人的這些「好心分享」,我並沒能馬上聽到他們背後的好心與善意,我聽到的都會被我解讀成別人的不贊同、批評、指教,好像他們就是高高在上地指指點點著我的不是。接著,因為我這麼理解他們的自以為是,我常會帶著防衛心,不是趕快敷衍了事,閉嘴不說就逃走;不然就是我火大了,反而又引發另一個新的爭執,最後更是一發不可收拾。
為何原本的好意,會變成逃走或爭執呢?這一點都不是我們好心出意見時想要帶來的結果啊?!我們從來沒有想要引發防衛,我們只是想幫忙,只是想把他們拉開那不舒服的狀態呀?!
明明在「非暴力溝通」的哲學裡,鼓勵也認同每個人都可以帶著善意來溝通與互動,讓愛可以在你來我往的過程中流動著、滋養著雙方。那為何這看來帶著善意的雙方,好像不見得可以看見彼此的愛呀?!我們在這裡介紹第一個個非暴力溝通中的原則:
『先承接情緒,再處理事情』
常常,我們看見別人的情緒狀態不是很好,我們就會急忙著要解決問題,好把他們帶離開那樣的狀態,卻沒有想到,我們的急忙給出意見,只是讓他們離我們更遠、把自己的心門關得更緊、更不容易接收到我們的好處。相反地,非暴力溝通教我的是,先不要急著處理事情,也先別急著要對方離開他的不舒服狀態,光是待在一旁,安靜地陪著,若能透過言語、態度、身體姿態的表現,來同理對方的情緒,就會是當下最好的支持了。
這也就是我們說的「情緒的承接」,當他們的情緒被看見、被理解了,人就會漸漸地離開個「卡住」的狀態,也只有在人比較可以放鬆、不卡住了,那些解決問題、處理事情的能力才會再出來。
試想看看,若孩子走在路上不小心跌倒了,或是被車撞了,流血了。我們在那個當下會做什麼?我們會想要先止血、看醫生、照顧傷口,還是先檢討「走路就是這麼不小心」「瞧!活該!」?
其實,當我們會說那些有的沒有的時,往往是我們先判斷過傷口沒有大礙時,我們才會直接出口說教的,不是嗎?如果說傷口很大,或人都跌暈了,我們一定很焦急,一直說「怎麼辦怎麼辦?」「怎麼這麼不小心?」但一定是更急著送醫院吧?!
同樣地,當一個人處在一個沒那麼好的狀態下,其實我們當下要做的,真的不是「指導」他或「指責」他,我們能做的最好的一件事,就是「承接」他,先深呼吸幾下,然後,穩穩地、靜靜地在一旁,聽聽他、理解他,同理他。
我們會說的是:「那真的很不好受。」「你真的很不舒服。」當我們這麼表達時,我們不是「同意」他可以一直這樣,而是表達我們理解他現在的狀態,他就會感受到他的情緒被「接住」了,被「止血」、被「拍拍」了,就支持到他了。而當一個人被支持夠了,他就更容易回到他的穩定與力量中,那些原有的能力與資源就會回到他的意識中,他就會更有力氣來處理事情。
我們下一回,再來細細拆解接下來要怎麼溝通,才能支持他好好地面對、處理事情。
 
*本文已獲作者本人同意分享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杜華心苑 的頭像
    杜華心苑

    杜華心苑

    杜華心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